首页 > 系庆 > 先声

黄迪 | “五四”以来中国学潮原因之分析

威斯尼斯人娱乐app-威斯澳门尼斯人娱乐官方

编者按

黄迪(1910—?),福建省福州义序人。中学毕业后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先生,与费孝通、林耀华、瞿同祖三人,并称吴门四大弟子。1931年学士毕业,随后在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黄迪留校任教。这期间,他通过对清河试验区的调查与总结,写成《清河村镇社区——一个初步研究报告》(1938)一文,提出了村镇社区这一重要学术概念,同时指导学生对于平郊村的调研。1940年代,黄迪前往芝加哥大学留学,后任职于联合国,离开了学术界。

五四以来中国学潮原因之分析》一文是黄迪先生的学士毕业论文。黄迪在整理各地报刊的基础上,勾画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潮的基本状况、重要类型和主要原因。他突破了单纯从政治角度对学潮的分析,而是用社会学的视角,从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多角度分析学潮频起的原因,并指出各因素间的复杂关联。如文中所说,五四运动及五四精神之焕发,一面使民众和学生由觉醒而趋向积极行动,然而又带来学风大变,使政治、经济、教育的因素相互交织,弄到极端,往往把本来的面目与参加社会政治运动的初旨都忘却了。此文不仅显示出燕京社会学学风之扎实,同时更传递出作者对国家与青年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冷静思考,是在风雨飘摇之境中,对青年及教育界同仁所承担使命的社会学叩问。

 

图片

图为黄迪《五四以来中国学潮原因之分析》一文封面。图片来源:威斯尼斯人娱乐app图书馆燕大论文数据库。

 

五四以来中国学潮原因之分析

黄迪

 

大纲

I序言

1.研究的旨趣与范围

2.材料的来源,性质,与搜集方法

II学潮原因之性质与分类

III学潮原因之政治的成分

1.反帝国主义,反国内军阀官僚政客及教育行政长官

2.收回教育权——反文化侵略

IV学潮原因之经济成分

V学潮原因之教育成分

1.学校人员问题

2.学校行政问题

VI结论 学潮原因之综合观

 

序言

1.研究的旨趣与范围

在这过去十几年变乱的中国社会里,文化潮流激荡和冲挤得非常剧烈的当儿,站在社会前线的教育界自也免不了种种纷扰失调的现象,其中以学潮最为严重。十几年来国内学潮的澎湃不但是濒于破产的教育界的一桩大事,而且是整个社会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想生在这时期为中国学生的,大概多少总有机会感受到一些学潮扰攘的风味。感受到不安也好,烦闷也好,激昂愤慨甚至得意都好,但在这些感觉以外,在认识一些五四五卅等在历史上伟大的意义以外,谁还能清算一下我们一向在各种学潮中曾经作过多少牺牲与损失!

政府也曾因感到这问题的严重,屡次下令整饬学风,但学潮并不因命令而平息。去年——十九年——几个重大的学校风潮正发生于国民政府严厉整顿学风,取缔学潮的时候。原来,造成这普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一件简单而偶然的事,更非在一朝一夕或一道命令所能消弭得来。

这问题虽曾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发表过不少讨论的文章,但尚缺乏比较具体而完整的研究。我此篇不过是根据着相当所能得到的事实,指向在这频年大病的病源上下点分析的工夫,找出其中主要的成分。

中国学潮是五四以后才遍染全国,花样百出的;所以五四是研究学潮当然的起点。本篇研究的时期共包括十年又半——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起到十八年止。本想把十九年的材料也划入研究范围之内,因来源上发生问题,终于作罢。但篇中所举例或有十九年的事情。本篇所研究的学潮只限于初中以上的学校的,因为事实上小学学潮占小数,也并无什么特别性质,故与我们的旨趣无关。

 

图片

图为五四运动中学生走向街头,开展学潮。图片来源:劳动午报。

 

此外,在说到研究的范围时,应该把学潮的意义附带说明一下,我至今尚未见到一个比较明确的学潮定义,只知道有人把它认为学生在校内或校外所主使的非常举动,也有人把它只限于个别学校里的风潮(如常道直在他的民国十一年度学校风潮之具体的研究一文内所限的)。

按向来的用法,学潮两字的涵义不应该这样狭隘:风潮的主动者既不只是学生,而它所对的又不单是校内的事情,所以决不可把它仅限于「学生在校的为事为人的争执,及种种反抗当局的举动」。否则,连五四六三五卅三一八等都不能算为学潮了。

依据事实,我们不如说:学潮是一个或多数学校的某种非常的失调——指学校失却常态而言,姑不管它是否表现于罢课,罢教,停课,解散,发生武剧,或别种形式。本篇就是以此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广义的学潮并不就等于教育界和学生界的风潮,因为后者尽可以不大影响到学校的日常秩序。

2.材料的来源,性质,与搜集方法

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学潮是不可能的;学潮材料惟一的来源是各地的报纸及两种教育杂志,时事杂志的消息栏,而后者所载之又无多。所以这篇大部分的材料是从报纸上来的,同时并参考教育杂志的教育界消息栏和学生杂志的学生界消息栏等。可惜报纸上的记载有很大的缺点——尤其是关于个别学校学潮的消息。

有两点必须提到的是:1.访员通信员的报告虽不都是出于虚构,但与事实的真相却往往不尽相符;不但同日各报所登的常会彼此矛盾,就在同一种报纸上也常发现前后不同的消息。新闻记者的动机既不是为研究,由学潮当事者某一方面传出的又多是一面之词。但我们除特别注意于比较和对照外,则别无他法了。2.即使我们假定报纸上所说的全是事实,从那些言之不详的新闻里所得的又常是表面的征象。这是关于材料本身的相当不可靠的地方。

遇到团体学潮——多为政治经济原因所引起——的时候,同时一起发生风潮的学校的确数则没法知道,即能知道也不该反逻辑的把它和其他个别学校风潮的数目合起来用统计法去表现与解释,篇中所根据的材料除那些只能按时间的次序逐条记录下来外,凡是个别的学潮都用按件摘要的方法,照着下面一种表格去填:

 

图片

表格左侧注为:*名称中包含学校性质(官立、私立、教会)与等级(中学、大学)*在每个学潮中只抽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图片来源:威斯尼斯人娱乐app图书馆燕大论文数据库。

 

学潮原因的性质与分类

除了政治的与经济的原因比较单纯外,多数校内的风潮大都是由一个以上的原因凑合激成的,从纵的方面看:有远因,有近因;或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横的方面看:有主因,有副因,为了各种原因复杂程度的不同,和我们对付材料的方法之划一,并且得了研究结果的许可,我把学潮原因归入政治,经济,和教育三大类去分析,分法如下表:

学潮原因的分类:

I. 政治的

    A. 反帝国主义,反国内军阀官僚政客,反教育行政长官

    B. 收回教育权运动,反文化侵略,反基督教

II. 经济的

    A. 教职员索薪,教育经费独立运动

    B. 学生要求减低费用

    C. 学生反对增加费用

III. 教育的

    A. 学校行政

        1.  学生反对考试

        2.  学生反对学校当局的处分

        3.  学生反对学校的待遇

        4.  学生对学制课程之要求

        5.  学生要求参与校务

    B. 学校人员

        1.  反对校长

        2.  挽留校长

        3.  拒绝新校长

        4.  拥戴某人为校长

        5.  学生反对教职员

        6.  学生挽留教职员

        7.  学生间之内讧

        8.  教职员间之内讧

        9.  校长教职员间之内讧

        10. 被辞退教职员及被开除学生之捣乱

上回已经说过,我把各种原因这样的分类,大半是为着方便对付材料的方法起见。严格的说,所举的经济的原因都应该归教育项下的,因他们是学校的教育经济问题。至于反教育行政长官一目本也是教育原因的一部分,但为着它的浓厚的政治意味与合于统计的研究,我才把它入政治的原因里去分析。

 

学潮原因之政治的成分

有人以为学潮是中国政治现象必然的产物,说是变态的社会里,一面政治腐败,人民无知识;一面又受帝国主义的压迫;起来干涉政治,挽救危局的责任一定要落到知识界青年的身上。不但中国如此,近年朝鲜学生的革命怒潮,菲律宾学生之爱国运动,越南青年的革命运动,几乎全是蹈着这个历史公式。

五四学潮是民国政府下学生干预政治的第一次大暴动,打破了一向学生只可埋头读书,不得干预政治的观念,进而肩起监督政治,改良社会文化环境的责任。五四事件发生后,全国响应,学潮蔓延各省,学生界空气发生剧烈变化;加以五四以来,国家节节多事,处处是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因而激成了一泻千里的学潮。

1. 反帝国主义,反国内军阀官僚政客及教育行政长官

现按着上面学潮原因的分类,先把五四五四以后为反帝国主义,反国内军阀官僚政客及反教育行政长官的原因所引起的重要的学潮列举于下:

民八,

    五月:五四:远因——国家内政与外交之失败,北京知识界之觉醒与爱国心理之高涨。近因——巴黎和会上青岛问题之失败及卖国真相之暴露,四月中旬济南国民请愿大会攻击卖国贼与留日中国学生惩警章宗祥而激昂举动的消息传遍北京、学生心理狂热,外交风声紧急,不能待至五七开国民大会,而先举行五四之学界大示威游行。结果发生武剧,捕去学生三十二人,为各校总罢课之导火线。

    六月:福州学界因抵制日本爱国运动,捣毁贩卖日货某投机奸商所设立之商行,受地方政府的压迫,全市各学校罢课。

    八月:长沙各校因对日外交问题发生罢课风潮。

    十月:天津学界因双十节游行与军警冲突,罢课抗争。

    十一月:福州学生因与日侨发生冲突,被后者枪击,全市各学校又罢课。

    四川重庆学生因反对警察厅长以公款购买日货,与军警冲突,大起风潮。

 

图片

福州惨案又称台江事件,图为彼时立在福州南门兜的请用国货石碑。图片来源:腾讯网

 

    十二月:湖南小学以上学校全体罢课,因政府用武力不许学生烧毁新到的日货数箱,宣言谓某当地武人一日不去一日不上课。

    江西学生因反日运动,禁止江西之米出口,计划被本省督军省长所破坏,并禁止学生开会,各校罢课。

济南学生因福州事件,四处游行演讲,罢课反对政府压迫。

 

民九,

    正月:天津学生因山东问题和福州事件游行并调查日货,又与军警冲突,发生风潮。

    济南教职员学生因元旦演剧被警察殴打,引起罢课风潮。

    南宁学生因检查日货与官厅发生纠纷,终于罢课。

    湖北各校因反对官方压制学生行动发生风潮。

    四川学界因抵制日货与商人冲突大起风潮。

    二月:北京政府逮捕活动学生,各校情形大乱。

    三月:长沙三十余校学生因反对当地武人,全体被解散。

    四月:北京各校因外交事(废止军事协定及驳回直接交涉的通牒)及下狱学生事,议决罢课。

    五月:全国各要市学生因鲁案,闽案及军事协定等外交问题一致罢课,促政府反省;在排日紧张的空气中,与军警商人时有冲突。

民十,

    正月:奉天各校学生组织学生会争珲春外交问题,被当局制止并派警包围学校。

    六月:重庆学生因检查日货与商人冲突,发生风潮。

    十月:湖南学生双十节游行向政府请愿,内有裁兵一条;军人因而愤怒,连日围打学生,全体罢课。

    十二月:东省延台全体教职员因反对教厅新委所长,联合罢教。

民十二,

    六月:长沙学生因日兵惨杀华人罢课。

    十月:江苏兴化各校教职员因反对某教育局长罢教。

民十三,

    四月:四川巴东教育界因反对教育局长罢教。

民十四,

    四月:福州学生赴省署请愿与军警冲突,全市各校罢课。

    五月:北京教育部长强硬禁止学生国耻游行,军警凶并拘捕学生,各校罢课请愿。

    五卅惨案——因上海租界外人无理新订印刷法律”“交易所注册条例任意增加码头捐,及日人纱厂厂主枪毙工人代表顾正红。学生结队演讲。被租界巡捕逮捕,三十日下午学生行至捕房门首,英捕头下令开枪,演成大惨杀剧,全国总罢课后援。

 

图片

图为五卅运动爆发时上海总工会的游行队伍。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六月:沪案发生后,在镇江,九江,汉口,宁波,广州,厦门各处叠见与外兵发生流血事件,其中以汉口和沙面案最为重大。

    七月:福建福清学生因沪案游行示威,海军陆战队用武阻止,枪杀学生,全县各校罢课。

    十二月:武昌各校全体罢课,因政府逮捕学生,罪名为纠众开会。

    北京学生因关税自主运动又演流血惨剧。

民十五,

    一月:全国学生界为反对日本出兵南满,大举游行示威。

    三月:三一八惨案——北京学界及其他团体因反对由大沽口事件所引起之八国最后通牒,游行至国务院请愿,卫队向群众开枪,演成大惨杀剧。消息传出后,虽全国激愤,除北京附近外,各处并无长期罢课,惟报报载上海,安庆等地有相当停课援助,各省有惨案后援会之组织。

 

图片

图为三一八惨案发生前,学生进入天安门抗议八国通谍。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民十六,

    五月:太原各校因所谓清校运动发生风潮。

    长沙学生因反帝国主义与讨蒋大示威,停课活动。

民十七,

    十月:哈尔滨学生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省擅筑铁路,集会游行,被当地军警枪杀多人,但国内并无狂热声援。

    十一月:嘉定各校教职员,因反对县指委而罢教。

    十二月:南京学生因反日示威(西原借款问题),捣毁外交部长王正廷私宅。

民十八,

    二月:北平各大学学生自十七年年底起因反对改组,接收及大学区制等与教育当局不断的发生纠纷;继而实行打倒官僚式的教育当局,捣毁学分会办事处,与军警冲突,各校扰攘,无法开课。

    十一月:江苏海门各校因反对新任教育局长,罢课驱逐。

上面所举几种事实不过是五四以后重要的一部分,遗漏的一定很多;但就这一部分已可见学生界是怎样地多事了。这些学潮原因中含有对外和对内的两方面——反帝国主义与反国内当局,但这两方面往往是连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讨论。

这些事件中有个很普遍的程序是:学生或教职员为着某种爱国或反抗运动而集会,游行,演讲,请愿等;在群众的心理状态之下极容易会与外兵或本国军警起冲突,流血的结果惟有以罢课,通电,发表宣言等为斗争的武器,彷徨奔走,很少有满意解决。这种大学潮一发生,常有长时间的影响,风潮在发生地平息后,余波尚起伏于各处。

但最近两三年来此类学潮似乎比较低落一点;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外交形势的转移,和一向学生运动一大部分失败的教训,不无相当影响;渐渐的知道争外交问题和澄清政治并非只激于一时的义愤所能操胜了。十七年五月三日济案发生,以辱国论,事情不算不重大,可是在报纸上并没见到怎样热烈的总罢课和大示威游行的消息,并且上海全国学生总联合会还通电防止罢课游行及检查日货。

这转变大概是因为在这几年革命的潮流中,一部分有政治热的学生大多直接加入党的秘密的活动,从前此奔走呼号,公开的散漫的活动的时期转入了秘密的有组织的活动的时期。学校变成了这种学生身的所在,和小组织的根据地。所以最近两三年来军警包围,搜查,或封闭学校的风潮很常见,如:十六年二月间南京东南大学被褚玉璞派警检查,学校无形解散;又如十八年五月间上海大陆,华南,建华三校因共党嫌疑被政府查封。另一方面,时常因为政局的变动,学校当局被新势力指为反动,勒令停办。总之,政治色彩一染入学校,不但学校安危为政所转移,学校内部也容易发生纠纷而趋于崩溃。

至于反对教育行政长官的学潮多有以下三种原因所造成:1.教育长官腐败俨如官僚政客,2.教职员或学生因要求不遂转而攻奸,3.新委长官党派色彩太浓,致使教职员与校长恐怕自身地位的动摇,不如先发制人;所以在此类风潮中教职员与校长常与学生联合战线,由更换校长直引起的居多。此外,单独一个学校反对教育当局的,十年中一共只见到六起。

2. 收回教育权——反文化侵略

学潮的政治原因的第二类是收回教育权运动,现先把几种重要的此种学潮提一提:

民十三,

    十二月至十四年一月间广州反基督教大同盟成立,实行收回教育权运动,全城教会学校顿然发生纠纷与恐慌,学校内部学生起来反抗所谓文化侵略的教育。

    民十三下半年奉天因反对日本在南满一带文化侵略,有收回教育权之进行。

    十三十二月至十四年二月长沙各教会学校外受教会界之攻击,内学生酝酿罢课退学,雅礼大学先闹退学,雅各,成智,益智,尊道各校相继响应。

民十四,

    五月:汕头各教会学校学生因五四纪念会上有反基督教运动之演讲,临时退席,大受社会攻击,演成风潮。

    六月至九月间:自五卅惨案发生后,在反帝国主义怒潮中,国内各大埠——芜湖,宁波,扬州,温州,杭州,天津,北京,上海等处——教会学校学生群起反抗文化侵略,大闹退学转学风潮。

    七月:河南各教会学校,如:圣安德烈,圣玛利亚,济,明伦,施育,明新等校学生为收回教育权运动,纷纷退学。

    九月:梧州各教会学校学生因受反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之激荡,全体闹打倒教会学校风潮。

    十月:福州教育界亦闹打倒教会学校风潮,分反对与拥护两派,各教会学校多停课。

民十五,

    一月:汕头学生继续收回教育权运动。

    三月:北京反基督教大同盟到教部情愿,要求取消教会学校。

    七月:广州教育会议议决取消教会学校。

    民十五末至十六年初:长沙各教会学校学生向学校要求宗教自由,被拒绝,相继罢课。

民十六,

    二月:广东急进收回教育权。

    四月:福州各教会学校内所谓觉悟学生组织收回教育权大同盟,游行示威,各学校外阻内讧,不可终日,终于先后罢课,大同盟有无条件收回教会学校的口号。

民十八,

    十一月:山东齐鲁大学学生反对宗教仪式,要求学校改组向政府注册,发生风潮。

收回教育权运动,反文化侵略可说是反基督教运动和反帝国主义运动的产物,收回教育权不过是反宗教教育和反文化侵略的手段。民国十年以后的反基运动虽然实际上无很大成效,但在反帝国主义的呼声中却很足助长教会学校的风潮,所以收回教育权运动含有社会的与政治的两种意义。

照事实说,民国十四年一年是收回教育权风潮全盛时期,因与五卅惨案有直接关系,成为全国普遍的现象。民国十五年仍继续着闹,以广东,福建,湖南等处特别来得厉害。

本来教会学校的经济状况,管理,及学风各层比较官立学校都迥然不同,校内很少闹风潮。外人管理严格,学生养成了服从的习惯,纵有相当不平,也得容忍。但自受校外学习运动所激发后,教会学校学生也逐渐参加活动,由是引起了学校当局的种种阻止与限制,结果则发生许多龃龉。每次参加社会运动(常必先要求学校放假)后,对学校当局的感情易趋恶化,渐由服从妥协而转向反抗了。等到社会上打倒的呼声一起,校内一部分学生势必寻机而动了——背后或有教职员的领导(如十四年十月福州英华书院学潮)。

在这种学潮中,校内多分为两大派:一派所谓觉悟分子,急进的主张退学,打倒和收回等;另一派被称为被麻醉的,洋大人的走狗的,则主张护校,取缓进的办法,而称前者为捣乱分子等。

许多学校因不堪校中的纷乱状态终至于宣告停办。但最近两三年来,这种风潮也好像消沉下去了,最大的原因大约是政治状况比较稳定,政府只以注册为取缔的办法,许多教会学校都纷纷向政府立案了,官厅有明令保护,无条件收回打倒的口号已失去了合法的根据。

 

学潮原因之经济成分

学潮的经济的原因差不多只指教职员索薪及教育经费独立运动而言。其他如学生要求减低费用或反对增加费用等原因都不很重要,十年中单为这原因所引起的风潮我只遇到四起,虽然实际不止此数,而其不大重要是可以断定了。

有人以为教职员的索薪潮不能算为学潮。诚然,教职员和平的,不影响其职务的索薪潮固不能算为学潮,但若因索薪而罢教,而停职而破坏学校常态——平常的秩序和机能,激使学生请愿和奔走于读书运动;或因索薪而游行请愿,致与军警发生冲突流血的,当然要算为学潮了——若按我们学潮的定义。在未讨论之先,姑且把五四以后几桩重要索薪潮和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潮先列举一下:

民八,

    十二月:北京中学校以上教职员联合向政府要求清偿旧欠及支发现洋两事,因不得满意答复,全体罢教,继而各校学生请政府罢免教育部长。

民九,

    一月:江浙各地师范学校教职员全体罢教,响应北京索薪与反对教长潮

    十一月:福州各校教职员因索薪罢教

    十二月:湖南与河南各官立学校因索薪及经费独立问题总罢教。

民十,

    上半年:北京各校教职员因积欠过停教辞职,延宕数个月,终演出六月三日之流血惨剧,外省同情援助。

    三月:湖南,湖北,四川同时罢教索薪。

    四月至六月:安徽索薪潮

    九月:南昌大举经费独立运动。

    十二月:北京索薪潮仍无办法解决。

民十一:各处仍继续闹经费独立风潮。

民十二,

    四月:湘省各校教职员因欠薪罢教。

    福州官立学校索薪。

    九月:广州省立七校因省战,经费半年未发,政府允以花捐一项移作教育经费。

    十一月:安庆中等以上学校索薪,教职员总辞职。

    北京国立八校因经费无着停课。

民十三,

    八月:北京各校又大举教费独立运动。

    九月:安徽教育经费无着,秋季无法开学。

    十月:福州省立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因索薪同盟罢教。

    十二月:湖南省立学校仍闹穷。

民十四,

    一月:自去年底起,北京,安徽,江西,贵州等处因国内战事发生,教育经济状况愈形困难,学校无日不在恐慌状态中。

    六月:军阀淫威下之江苏湖南等省的教育经费大形拮据,教职员与学生终日呼吁教费独立。

民十五,

    一月:成都各校停课,坚持教育经费独立。

    九月:北京及直隶各处的学校欠薪十几个月,全告破产。

    山东连年卷入战事漩涡,教育经费多移充军饷,学校开支无着。

    河南各校经济更竭蹶,因全省大军云集。

    十月: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三省皆陷于同样的现象。

民十六,

    一月:长沙各校教职员罢教,因教费独立运动示威游行。

    二月:北京国立学校仍陷于经费恐慌的状态。

    三月:湖南山东又发生索薪潮

    十一月:闽省教职员罢教索薪。

民十七,

    三月:湖南举行教费独立运动。

上面粗略所举的虽然不能包括所有的经费风潮,但就这些已足惊人了,民国以来政治紊乱,军阀混战区域内的国家收入大半都是给武人们支配去了,不但名义上所指定的教育经费为数不多,即那不多的款数也不能按期支发,甚至连打折扣也不能,教育界的索薪潮是各种索薪潮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全国普遍的现象,以五四以后说,几无一年能幸免,尤其是十,十四,十五几年闹得最凶,教职员为了生计的恐慌,又不堪当局的麻木,不得不凭借辞职罢教的下策作为抗争的武器。

陷于这种状态的学校,形式上虽或还能勉强支持上课,其实无不是在苟延残喘了。至于教育经费独立不过是索薪潮中的附带口号或要求条件之一,希望以一劳永逸的办法得到长久的保障。但这问题至今尚未十分解决。

普通索薪潮有几个特点:1、以教职员为直接主动2、常是多数学校的公同风潮,(在我所得的材料中只有十几起,索薪潮属于单独一个学校的)3、风潮的酝酿与解决需要时间较长,欠薪总是几个月不发一文,罢课索薪后,或停或上,常非一时能了结,4、发生这风潮的几乎全是官立学校,教会与私立学校的经费比较固定。在这尚难维持现状的情况之下,难怪教职员要求加薪的风潮极少听见。

最近二年来索薪潮比较平静了一点,大概是因为政治状况稍趋稳定的缘故。

 

图为学潮教育原因分类统计表(民国九年-十八年)。图片来源:威斯尼斯人娱乐app图书馆燕大论文数据库。

 

 

学潮原因之教育成分

十几年来的学潮除了一部分为政治和经济不良的环境所造成外,教育界本身的失败也应负其余一大部分的责任。平常我们说起学潮的时候,很容易的会以学生为当然的负责者。诚然,据我所见到的材料,校内的风波大都是由学生直接惹起的,但学生并不是唯一的负责者。

一个学校最重要的部分是校长,教职员和学生三方面。校长和教职员为了地位与责任的关系,表面上往往不是风潮直接的发动者,其实校长教职员不但很少能避免卷入漩涡,并且常是促使学生掀动风潮的后台人物。

现根据上回学潮教育原因分类统计表,先将学校人员问题的各种原因分析一下。

学校人员问题的原因

1、反对校长

十年中因学校人员问题而起的风潮(占71%本比因学校行政问题而起的(占29%)多,而前者又以反对校长原因为最重要。以每年论,反对校长的风潮也占最多数。

在每个反对校长原因的背后自然还有其他种种原因作为背景,不过往往不是我们在报纸的材料中能够加以解剖与断定。普通反对校长的理由不外是:1、无道德,不能干,2、私吞校款,3、任用私人,4、废弛校务,5、压迫学生,6、无故辞退教职员等。教职员常与学生联络反对,或嗾使学生反对。

2、挽留校长与3、拒绝新校长

这两个原因有极大的连带关系,因为大概挽留校长的风潮同时势必拒绝新校长,不然就无以达到挽留的目的,但拒绝新校长的却未必都是由挽留旧校长而来。这挽留与拒绝校长的风潮最容易发生于更换校长的时候。不是学生对新委的校长人选不满意,就是教职员怕地位动摇,或是与旧校长恋栈,买好学生和教职员起来拥护。十年总计中挽留校长的风潮占全数5.4%;拒绝新校长的比较多点,占8.2%

4、拥戴某人为校长

这原因恰与反对或拒绝校长的原因相反,因在表面上不很显著,所以极少见到,学生方面常为了有所属意的人物在,对任何人长校都要反对。

发生上面这几个校长风题的差不多都是官立的学校,因为官立学校的校长常随着政局或教育长官的进退而更动的,多有党派的色彩。

5、学生反对教职员

为这原因而起的风潮在表中占次多数,在对人问题中是次重要的。学生反对的理由不外:道德学问不好,侮辱学生,尽职等,这个原因之所以能激成学潮,多因校长袒护被反对教职员之一派,或因教职员联合对付学生。

6、学生挽留教职员

这问题是反对教职员的反面,单因此闹风潮的极少,必涉及其他问题然后才足以推波助澜。

7、学生问题之内讧

8、教职员间之内讧

9、校长教职员间之内讧

以上是属于学生对校长教职员问题,或学生教职员对校长问题。这两个问题以外,还有学生,教职员,校长教职员三方面各个内部的问题。

虽说是内部问题,而彼此却互相牵连。学生团体内部若发生冲突,学校当局必出面干涉或调停,结果多受偏袒之怨言;教职员或校长教职员内部若有暗斗明争,多由学生间派系之互相攻击表现出来。因此,按统计学生间内讧的风潮虽比教职员间内讧的风潮或校长教职员间内讧的风潮多一点,但这小差别并无重要的意义。

官僚政客化的校长教职员在学校里面往往有派系的分歧,互相排挤,党同伐异,利用学生为战斗力。风潮一发生,校中必分为几派,大家所标榜的名义,所争持的理由,无不冠冕堂皇,一揭开个中内幕,则不难窥见种种利害关系和私人恩怨的成分,易受人收买的学生为着一时感情的冲动,不顾好歹的为人奔走,到事后才觉得毫无意义。

10、被辞退教职员及被开除学生之捣乱

这一般人因受学校此种处置,对学校或个人一定生起反感,报复的手段不是暗中勾结校内学生隙鼓动风潮,就使用暴力率众捣毁学校,达到其破坏的目的。

学校行政问题的原因

1、学生反对考试

为这原因发生的风潮占全数6.0%,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厉害,因为在我所得之二十八起中,十四起是发生于民国十四年九月的;这十四起反对考试的风潮完全是受五卅的影响。五卅事件发生后,各地学校或罢课,或提前放假,把春季的大考摆在秋季上学时举行;学生经过暑假的闲散,对这补进行考试的难关自然要反对。

2、学生反对学校当局的处分

3、学生反对学校当局的待遇

由这两个原因发生的风潮在全数中占一样9.7%,并且是行政问题中最重要的二个。处分一词包括开除学生及其他责罚行为,待遇则指学校对学生自由的限制和人格的尊重等而言,反对处分中以反对当局开除学生最多,尤其是反对开除学生代表。反对待遇原因中以学校压迫学生,禁止或干涉学生会之组织和议决案,制止学生社会政治运动等居多。这种学潮十四年发生最多,一共十九起,多数是闹于私立和教会学校,因为五卅惨案发生后,学生对学校当局感情恶化,老在待遇问题上起争端。

4、学生对学制课程之要求

学潮很少由这原因引起,只占全数0.8%

5、学生要求干与校务

如要求派代表参加校务会议,开除学生须得学生会同意等;这种学潮不算多,因为不待学校的允许,学生已把这种事认为分内的权利与责任了。非有其他背景,少能独自酿成风潮。

前面已说过:所有收回教育权的学潮当然是整个由教会学校包办,好像经济原因的学潮给官立学校包办去一样。至于教育原因的学潮呢?看我下面的一张教育原因与学校性质的分配表即可知道。

 

图片

图为教育原因与学校性质分配表。图片来源:威斯尼斯人娱乐app图书馆燕大论文数据库。

 

按这表我们可以得到两点结论:(1闹种种学校人员问题的学潮(尤其是校长问题),是以官立学校占绝对多数,其次才私立学校,教会学校极少。这个大差别虽然一部分是因为国内官立学校的总数远超过私立或教会学校之上,但他们彼此的办学背境,管理情形,与学风之不同,恐怕是更足使我们注意的原因。(2)第二点可注意的是:在学校行政问题中,最重要的第二第三两条以教会学校占一大部分(尤其是反对学校待遇一条)。就这两条占所发生风潮之教育学校全数81%,这或许是教会学校管理严厉,限制学生活动的表现。

在这上面种种学潮的教育的原因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普遍的现象:1、学潮的展开多取下面这两条途径 a.事前校中各方已酝酿多时,潜滋暗长,终于借导火索而爆发,因背景复杂,一发即不可收拾;b.风潮起端本很微小,愈演愈扩大,愈牵愈远,所谓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也沦到难于收拾;2、学潮的演变往往因人涉事因事涉人,前者是本来因为校中某人或某一派人不满意,不得不借端惹事,作为攻击的口实;后者是本来因为要求某事,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一变而攻讦某个人或某一派人,宣布罪状,暴露劣迹,以求先去此阻挠满足其本来要求之障碍;或因顾全脸面,不得不争持到底。

在上面十年教育原因统计表上,我们不能看出各种教育原因有何转变的趋势,虽然十六年以后的学校风潮有点减少的样子,但这也许是因为十六年以后的材料都是从报纸上教育栏得来的,不比十六年以前在地方的通信里那样搜索得详细,就以十九年一年各处学潮的涌汹来看,可知并未见怎样平静。

 

结论

五四以来的学潮实可说是空前的现象,中国历史上所有过的也不过是一些和平干政的事实,如:汉朝的党锢,宋朝太学生之伏阙上书,和明朝之东林党等;至于对社会,对师长,公然作种种长时间有组织的反抗,就不多见了。历史上学潮之所以澎湃,恐怕与历代的学风,士气大有关系。在一向尊师主义之下,教育是以师保为中心的;崇敬,服从与保守是读书人应有的习惯,所谓师严道尊,弟子去师七尺不敢履其影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等等信条最不容学潮有炎的机会。

民国初年国内学校风潮已时有发生,一如上海南洋公学和杭州浙江大学之罢课,而五四以后才算是变本加厉。五四学潮的直接原因虽为外交问题,但新思潮的激荡与国内政之黑暗还是重要的背景。五四在政治的意义上固可说是:民众由觉醒而趋向积极行动的出现,而对学潮的影响却另有一种作用。

学潮大部分是靠学风为背境,十年来学风的大变乃以五四为转机。五四精神的焕发,使学生深切感到集团力量之可恃,一改从前读书报国,不闻不问的心理,对自身的地位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自视为改造社会文化的负责者,对一切有权利参加,有权利过问,有权利左右。

因此由觉醒到夸大竟成了不能避免的事实,弄到极端,往往把本来的面目与参加社会政治运动的初旨都忘却了。推演递的结果:自然要把在校外请愿示威等种种斗争反抗的气习一样的表现于校内的对人的迎拒对事的争执上。这是政治原因间接影响教育原因之最深刻处。

学潮原因中以经济原因最单纯,教育原因最复杂。经济原因几乎只包含经费问题一项,而这问题显然又是不良政治的产物,勿庸多说什么。至于教育原因,经过上面粗略的分析之后,至少我们可以说:固然,许多学校的风潮都可以归咎于所谓学风凌替士习嚣张,但学校当局内部之暗潮,不谋适应校内外环境之变迁,风潮未发时之不求疏解与既发后之不善于处置等,这责任校长与教职员实也不能一味推诿得过去。

学生方面最大的毛病恐怕是向来对于学生与学校正当的关系缺乏明确健全的认识,因此不但使对学校的行为易趋于越轨,并且一遇风潮发生,多数学生则莫知所从;不是抱着不管的态度,让少数人去把持操纵,就是盲从附和,跟着鬼混,真正的利害反而看不清,把多数人的宝贝学业无意义的断送于风雨飘摇的环境中。

 

文字编辑:林上、陈伊涵、薛嘉棋、申彤、喻铃茜

推送编辑:谷诗洁、毛美琦

审核:凌鹏

文字整理自威斯尼斯人娱乐app图书馆所藏《五四以来中国学潮原因之分析》。为方便阅读,在尊重历史文献原貌的基础上,将繁体均转为简体,标点有适当修改,段落亦重新划分;所有的修改不损害原意、不改变原文风格、不破坏时代通行表达习惯。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